時間:2025-07-19
在新《安全生產法》修訂中,安全生產的核心原則由“四不傷害”擴展進階到“八不傷害”,這一轉變深刻詮釋了安全生產工作的全面性、整體性與系統性,進一步強化了員工全面安全意識和安全生產四維體系。
安全生產必須從“人-機-環-管”四個維度全面管控。“四不傷害”作為安全生產的基石理念,通過“不傷害自己、不被他人傷害、不傷害他人、保護他人不受傷害”的行為準則,顯著降低了事故發生率,有效強化了個人與團隊的安全責任意識。然而,隨著安全生產實踐的深化,其局限性也逐漸顯現——傳統“四不傷害”主要聚焦人身安全維度。“八不傷害”在原有基礎上,新增“不傷害設施設備、不傷害工作環境、不傷害規章制度、不傷害安全標識”四大防護維度,將安全保護范圍從單一的人身安全,延伸至設施完整性、環境穩定性、制度權威性與標識有效性,有利于推動員工安全意識從“被動防護”向“主動守護”,切實做到“先安全再生產,不安全不生產”。
安全管理必須從“人-機-環-管”四個維度整體推進。“四不傷害”到“八不傷害”,旨在建立多維度防護體系,降低事故風險。在安全管理實踐中,必須以“人-機-環-管”四維協同為核心,推動安全風險雙重預防機制落地生根。通過構建全員安全責任體系,將個體防護理念融入群體協作,實現安全管理從“單兵作戰”向“系統防御”的轉變。具體而言,需秉持“先控能量、后管行為,先防風險、后除隱患”的管理邏輯,深度踐行熠暉安全管理四大體系,強化設備全生命周期維護、環境動態監測治理、制度剛性執行及標識標準化管理,切實減少因設備故障、環境污染引發的經濟損失,持續提升企業安全治理效能,塑造安全、規范的現代化企業形象。
安全事故必須從“人-機-環-管”四個維度系統分析。安全事故的發生并非是完全沒有規律的偶然事件,從事故發生機理來看,每起安全事故均遵循“風險-隱患-事件-未遂-事故”五個階段的演變,依據海因里希法則,每1起重大事故背后往往隱藏著29次輕微事故與300起潛在隱患,這充分證明事故并非不可控,多數事故背后存在可識別的規律,安全事故總是系統性隱患積累的必然結果。正因如此,事故分析必須突破“唯人因論”的局限,既要關注“人的不安全行為”,更要深挖“物的不安全狀態”、“環境的不安全影響”及“管理缺陷”,通過“四不放過”原則,構建閉環管理機制,通過系統化歸責與整改,實現隱患的追根溯源與精準治理,防止同類事故重復發生。
(總裁辦 陳迎春)